Business Today 今周刊 (Digital)

Business Today 今周刊 (Digital)

1 Issue, No.1377_May-11-23

市場大 咖為何瘋生技?

近一年來,儘管加權指數表現溫吞、大盤整體市值減少,但生技總市值卻是逆勢創高,衝破1.4 兆元,當資金紛紛湧入,看好生技發展趨勢的背後,有哪些在產業間逐漸出現的質變,讓市場大咖也要加碼投資?
市場大 咖為何瘋生技?
五月三日,鑽石生技通過證交所上市審議,不久後,台股集中市場就將新添一名特別的成員。特別之處,首先在於它是第一檔以「創投」為主要營運 項目的上市公司,財報上的營運數字變化,高度連結著旗下各轉投資公司在特定期間內的股價、評價波動,也大大挑戰市場對鑽石生技投資價值的判斷邏輯。 舉例來說,在鑽石生技今年三月的公開說明書上就能看到,對於二○二二年營收、營業淨利、稅後淨利等均較前一年驟減七成左右,公司提出的解釋都是相同說法:「因投資標的公允價值增長較去年減緩,故使得評價利益較去年減少所致。」換言之,若旗下所投資的公司股價下跌、或股價漲幅遜於前期,就會對鑽石生技的營收、獲利造成減分。 金融資金加碼進駐鑽石生技生技投資火熱重要底氣 而對生技類股來說,鑽石生技成功轉上市也有特別意義。「台灣(近年生技產業)最大的進步,就是投資者的支持。」被稱為「生技投資教母」的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這麼說;她的這句說法,在鑽石生技的身上能夠得到充分印證。 這家由中天生技集團總裁路孔明創辦並擔任董事長的公司,早在一三年創立初期,就已匯聚富邦金控、台新金控、潤泰集團等大咖資金;截至目前,台新創投對該公司持股約達一○%,而富邦集團大董蔡明忠、二董蔡明 興各自持股十四.三七%,富邦金控創投則有五%持股。 來自金控背景、具有長期投資策略意義的指標性資金加碼進駐,在過去兩年間儼然已是台灣生技投資熱度持續的重要底氣之一。鑽石生技之外,更具宏觀代表性的現象,可從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的新成員身上觀察。 「生技潛力遠大於金融」富邦金蔡明興擴大生技投資 今年二月,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從生策會顧問轉任生策會理事,「像年會、季會活動的時候,吳董事長(吳東亮)都會帶著旗下事業的總經理來考察。」對於吳東亮更積極投入生策會與生技產業,生策會經營長吳明發印象深刻 不只是吳東亮, 包括蔡明興、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也都加入生策會擔任顧問,並且擴大在生技領域的投資。在今年二月的生策會年會上,蔡明興透露富邦金控創投對生技領域的投資,已達三十七.五六億元,富邦人壽更投資達到一二三.二六 億元,「生技產業的潛力遠大於金融業。」他在致詞時如此表示。 蔡宏圖則在三月舉辦的生策會二十一周年感恩會上,透露了國泰金控底下的創投基金,已經有約三成的生技投資。而他自己也投資了前群光暨藍天集 團策略長、全福生技董事長林羣所創設的安富一號基金,參與這個規模十五億元、專注在生技領域的投資項目。 團策略長、全福生技董事長林羣所創設的安富一號基金,參與這個規模十五億元、專注在生技領域的投資項目。 檯面上, 市場大咖的行動一目了然,都是要抓住生技產業的投資潛力。檯面下,大戶的資金卡位同樣積極,根據《台灣經濟新報》與集保中心的資料顯示,目前公司市值規模排行前段的上市櫃生技公司,包含藥華醫藥、保瑞、台康生技、大樹、中裕等,持股千張以上的大戶持股比率,均較一年前上升。 解構近年來指標性大咖資金湧入生技產業的現象,羅敏菁語帶樂觀表示,面對需要大量資金的新藥研發、臨床試驗階段,長期投資者的支持,是如今台灣生技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樂觀以對的另一原因,則是指標資金的按讚背後,某種程度也凸顯了台灣生技業者近年來的「質變 生技教母羅敏菁:台灣新藥開發變聰明 「台灣(新藥開發)變得比較聰明了。」羅敏菁直言,相較七、八年前業者常以癌症藥為主流、從頭做起的新藥開發,現在的台灣生技公司更擅長的,是用更低的風險把藥做到上市。 今年二月通過興櫃轉上市的華安醫學就是其中一例。該公司總經理陳翰民指出,華安評估某項藥品市場空間的第一步,不是先看市場規模,而是先看市場競爭者;他以進入三期臨床的糖尿病足傷口處理藥品F703說明:「以藥物的角度來看,現在市場就是沒有競爭。」 陳翰民回憶, 最初是因為發現被應用在血袋中、用於延長血液保存期限的成分「腺嘌呤」,幾乎沒有人拿來做其他應用,於是便開始探索作為藥物的可能。 陳翰民思考的,是該成分已經被應用在血袋中,安全疑慮低,接下來的首要工作就是確認哪些是競爭藍海的藥物市場,從血糖控制、帕金森氏症,或是俗稱「泡泡龍」的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全在他的雷達範圍中。 先確認市場機會的策略, 也展現在華安醫學的公司組成上,作為公司編號一號的員工,華安醫學副總經理林俊材,最重要的工作是專利檢索,確保目標適應症中,沒有採用腺嘌呤的先例,以及市場上缺乏有效藥物的競爭。 「我們探索過很多可能性。」陳翰民回憶,從最初想要做防止落髮的藥物,因為容易被誤會是化妝品公司而暫緩推進;後來一度又想研發血糖控制藥物,則因為已有國際藥廠的藥品盤據,挑戰難度高。 相較之下, 選擇糖尿病足潰瘍治療的領域,不但缺乏有力競爭者,同時在二二年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授予孤兒藥資格。華安醫學總管理處副總經理江銘燦就分析,有別於一般的臨床試驗可能需要一億美元以上的資金,以孤兒藥資格進行臨床試驗,能節省兩成左右的成本,甚至是在完成一、二期臨床後就授權出去。 「老藥新用」降成本、風險漢達、國邑、泰宗都走這條路 類似華安這種「採用既有成分、轉進新應用市場」的策略,其實也是近年台灣生技公司常見的發展選擇。凱基投 顧副總經理陳宣甫就指出,包含漢達、國邑、泰宗等,「他們都是走所謂的『老藥新用』路線。」他所說的,是FDA認定的「新劑型新藥」,以市場上既有的藥物或成分,改良成更具藥效的新劑型,「雖然在FDA的認定中仍是新藥,但能 更快完成開發與臨床。」 國邑藥品總經理甘霈以公司旗下治療罕見疾病肺動脈高壓的L606為例,「它已經是老藥了,口服、注射、吸入都有做過,在身體裡的安全性相當一致。」具備讓FDA放心的安全性基礎,是生 技公司能夠加速進行臨床、甚至是縮小臨床試驗計畫的主因。 擴大市場另一招:靠併購美時買下胸腔科原廠藥、保瑞併安成 不過,除了在藥品開發流程上的改進,想要快速跨入市場也有另一條路可行,就是併購。在今年《今周刊》與《台灣經濟新報》合作的「台灣生技一○○大」名單中排行第三的美時製藥,與排名第五的保瑞藥業,都是透過併購快速擴大市場的代表。 其中,美時的作法是鎖定藥品,二二年收購禮來旗下藥品Alimta。羅敏菁分析,這是因為美時在台灣以學名藥的方式無法切入胸腔科藥物市場,便採取收購原廠藥的方式,讓美時手上的胸腔科相關學名藥,未來能在原廠藥鋪好的通路上銷售。 而保瑞,則是在去年收購安成國際藥業後,便針對這家擁有最多美國藥證的台 灣生技公司放大價值。「安成的藥品,我們會放在國際團隊上,它會非常精采。」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的自信,是基於保瑞十年來六次大型併購,在擴大生產製造實力同時,也同步放大的國際銷售通路,能夠將安成的產品帶進全球市場 去年, 安成的胃食道逆流藥品在美國上市,這也是第一個獲得日本武田(Takeda)原廠藥品授權的學名藥,成為保瑞營收的一大貢獻。 然而, 對台灣生技產業而言, 如何在國際上、特別是美國市場銷售,仍 是需要經驗學習的挑戰。特別是新藥公司,若無法讓美國醫師熟悉用藥,即使取得FDA藥證,也未必能迅速獲得銷售佳績。 福邦投顧專業資深經理李逸揚以藥華藥的狀況為例,原本希望透過與保險業者合作,切入美國市場,「但保險給付不可能無止境付出,患者也可以選擇很基礎的治療。」他說的,是當保險不願意給付高額藥費時,病患得回頭採用低價的放血治療,反而不會選擇藥華藥的Ropeg,成為藥華藥銷售難以快速成長的障礙。 即使銷售難度高,藥華藥仍持續進行未來的發展布局,在四月十四日完成海外存託憑證(GDR)、成功募得四.六二億美元。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向《今周刊》說明,「在拓展海外市場之餘,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充分的海外資金來源。」藥華藥除了有美國子公司負責行銷,今年初更在美國波士頓成立研發中心,計畫與台灣團隊合作開發免疫療法,透過臨床試驗建立起美國醫師領域的信任度,可望成為持續 成長的關鍵;此外,藥華藥也正利用已獲藥證的Ropeg為基礎,另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方向發展,已經在三期臨床階段。 將已經取證、但市場尚未開展的既有藥物,轉進新的適應症領域,這部分,也可看出國內業者近年來加速調整的靈活度。 而在台灣,另一個生技新趨勢也在蓄勢待發。立法院審議中、力拚本會期通過的《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雙法一旦上路,包括長聖國際生技、樂迦再生、訊聯生技等台灣多家鎖定細胞治療的生技公司,被認為可望趁勢而起。 細胞治療趁勢而起長聖自備技術、育世博獲郭董投資 對此李逸揚認為,若要分辨市場的機會,首先還是要看技術來源為何,「國內有很多廠商,是從國外取得技術,授權的範圍只能用在台灣、香港等華人地區。」他指出,若無自有的技術,未來發展「想像空間就沒有這麼大。」 而具備自有技術的生技廠,例如長聖,李逸揚也解釋得從醫療技術和藥物兩個方面區分,「如果只是把人體細胞 抽出來分離、然後把免疫細胞放大送回去,這種就比較難說有專利權。」 但如果能在細胞上進行基因工程、製作成細胞藥物,就能有具競爭力的產品。今年四月,長聖宣布所研發細胞新藥、「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UMSC01),已獲准在台、美兩地進行臨床二期試驗。 搶進市場的不只是長聖, 還有下半年準備登上興櫃的育世博。這家由藥華醫藥獨立董事、全心醫藥董事楊育民創立並擔任董事長,攜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博士蕭世嘉創辦的公司,同樣鎖定的是細胞新藥領域。 包含晟德、雅虎創辦人楊致遠、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陳賢哲等人都出手投資,育世博能受青睞不只是因為楊育民的過往口碑,還包括蕭世嘉沿襲自諾貝爾獎得主Carolyn Bertozzi所研發的「點擊化學」技術,用創新方式來強化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毒殺能力。 「它是幫助T細胞辨識癌細胞的技術。」蕭世嘉解釋,過去生技產業,是把能夠同時吸引癌細胞與免疫細胞的「靶」裝在抗體藥物上,藉此讓免疫細胞更容易找到癌細胞,但傳統蛋白質工程在雙抗的處理,一次只能黏上一、兩個癌症抗原,且仰賴病患自己的T細胞。而育世 博正在開發的作法,是讓年輕有活力的異體T細胞增加辨識能力的導彈頭,如此一來,強壯的T細胞可以更容易找到癌細胞 CDMO業轉進細胞代工國璽、台寶搶商機 當長聖、育世博等細胞新藥公司持續前進,另一邊,搭上近年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熱潮的業者,也開始往細胞治療領域發展。包含國璽、台寶等,均陸續布局細胞產品代工商機,「細胞新藥像是挖金礦、細胞代工像是賣鏟子,賣鏟子給(長聖等細胞新藥廠)這些挖金礦的人。」李逸揚解釋。 對於台灣CDMO產業而言,細胞產品確實是下一個重要商機。台康生技營運長張志榮就提到,台康生技投資的啟弘生技,其所開發的病毒載體,是未來CAR-T細胞治療的重要原料,而啟弘所需要的關鍵原物料,正是台康有能力供應的項目。 以去年表現來看,目前在生技類股中市值排行第六的台康,營運實績不算格外出色,而當論及台灣CDMO業者的挑戰時,羅敏菁直言,若沒有進入臨床試驗晚期,「就沒有產量、也就不能 賺錢。」 永昕生技代理發言人孫德珠也表示,公司目前一期、二期臨床的案件量雖多,但「要有非常大的營收貢獻,需要上市後的產品。」以目前客戶申請藥證的進度來看,預料還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才會有顯著貢獻。 但無論如何,具有指標意義的資金已經高調進駐,業者近年來也各自展現切入市場的靈活策略,台灣生技產業終究有了值得期待的新面貌;而另一個同 樣也具革新意義的現象,則是科技與生技的串聯加速 生策會引進科技大咖展現科技、生技串聯決心 再次把目光拉回生策會,除了金融大咖助陣之外,今年二月,生策會理事也引進了許多「科技大咖」。 在新一屆的三十五位理事中,有超 過三分之一、多達十三位理事具有上市櫃科技公司董事長或執行長等高層身分,席位比上一屆、也就是一九年選任時還多了四位。其中,包括華碩的施崇棠、宏碁的陳俊聖、友達的彭双浪、技嘉的葉培城、台達電的鄭平等,都是今年首度加入生策會。這個變化,是生策會希望串聯科技與生技產業的決心,「我們會辦很多研討會、會有很多對話。」生策會副會長楊泮 池表示,作為平台的生策會,將持續加強科技與生技產業的雙邊對話。 生策會營運長張益華指出,生技產業發展的核心要角之一是醫師,但在過去,醫師就是科技業最不知該如何溝通的對象,「比方說,科技業者可能想要把超音波機變成手持式,可以放進口袋,但醫師就會覺得『沒必要』。」 也因此, 如何讓醫師主動參與產品開發,並將臨床經驗分享給科技產業,將是生策會的未來重點之一,「例如展覽,應該多展出醫界與科技廠商合作開發的產品。」張益華解釋,這不但能讓科技產業知道醫師的需求,也能讓醫師看見科技領域的新技術,藉此找到改善臨床需求的發展方向。 從新藥開發走向細胞治療,甚至進一步與科技產業跨域合作,台灣的生技產業正轉進多元發展的未來。而投資市場的信任、長期資金的支持,將會是生技領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逆勢衝高!生技股市值突 破1.4兆元 過去一年,台股加權指數下跌6.4%,但同期間國內生技類股整體市值卻逆勢猛增42%,突破1.4兆元關卡!市值衝高的背後,有著國內金融大咖資金陸續進駐的強大支撐。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整理:呂玨陞、朱偉銓 台灣生技公司背後的「金融明星隊」! 被認為具有長期投資策略意義的金融業資金,儼然已經成為國內生技產業的重要支持火力。 資料來源:各公司年報、公開說明書 整理:朱偉銓 3招加速器,讓生技業變快變聰明 ——台灣生技業近年新型態開發策略 「老藥新用」策略降低臨床風險 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譚偉晟 生技代工熱炒兩年,業者營運強弱有別 ——近一年CDMO相關生技廠營運表現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整理:朱偉銓 歷年生技股王透端倪,新藥研發重獲市場青睞 ——2015年起歷年生技股王市值變化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整理:朱偉銓 生技「錢景」大,科技界搶合作! 科技公司攜手臨床醫師攻產品研發 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譚偉晟 施崇棠、陳俊聖等13大咖紛入生策會 ——第7屆生策會科技要角名單 資料來源:生策會 整理:譚偉晟…
You're reading a preview of
Business Today 今周刊 (Digital) - 1 Issue, No.1377_May-11-23

DiscountMags is a licensed distributor (not a publisher) of the above content and Publication through Zinio LLC. Accordingly, we have no editorial control over the Publications. Any opinions, advice, statements, services, offers or other information or content expressed or made available by third parties, including those made in Publications offered on our website, are those of the respective author(s) or publisher(s) and not of DiscountMags. DiscountMags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ruthfulness, or usefulness of all or any portion of any publication or any services or offers made by third parties, nor will we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caused by your reliance on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any Publication, or your use of services offered, or your acceptance of any offers made through the Service or the Publications. For content removal requests, please contact Zinio.

© 1999 – 2024 DiscountMag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