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Health Magazine 康健 (Digital)

Common Health Magazine 康健 (Digital)

1 Issue, No.296_Jul-23

正念減壓的起點 與「無能為力」的疼痛共存

正念減壓的起點 與「無能為力」的疼痛共存
1944年出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州大學醫學院榮譽醫學博士、麻州大學醫學院減壓門診創辦人,著有《正念療癒力》、《正念的感官覺醒》、《正念減壓初學者手冊》、《正念減痛》。 3月,春寒料峭,積雪未化,《康健》編輯部飛越半個地球,抵達當代正念之父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居住的小鎮。離開教學現場後,他在美國山中小城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這位正念減壓創始人,曾受名嘴歐普拉專訪,正念課程學員數百萬人、遍布全球超過30個國家,他自己卻過得極為低調、樸素單純。採訪當天,卡巴金自己開著一部舊車前來,扛著一大堆拍攝用品,沒有任何助手隨行。我們想像著快80歲的他,一個人從家裡將這些衣服、道具搬上車的場景。 正念,源自東方的佛教;推行正念減壓至今逾40年,但卡巴金從不以「宗教」宣揚他的理念。學員不膜拜他、不必做任何奉獻,而是腳踏實地按著課程規劃,做長達8週的正念減壓練習。除了推展正念,他也花大量時間產出正念實證研究,與正統醫療機構攜手合作,目的就是將正念導入醫學體制,讓最需要的人—因病痛無能為力的患者,能夠受益。 從禪宗體系中汲取正念精髓,透過科學實證成為醫療的一環,在卡巴金身上並非偶然。 渴望調和父母分歧 創造「科學與美的相遇」 父親是知名的免疫學家,母親是創作能量豐沛的畫家,兩人對世界都有自己的一套觀念,卻時常出現分歧,這段童年經驗深深影響著卡巴金。 「小時候,我總感覺父母們其實無法理解彼此的世界。所以我一直在尋找,一定有什麼方法,能讓不同的價值體系合而為一。」 他堅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無法全靠科學,也無法全靠藝術或宗教才得以運行。科學與美絕非對立,我們可以透過科學去解析萬物奧妙,也能透過感知去經驗美好。「因為世界如此渾沌神祕,生命本身就是宇宙最精緻的作品。」 此番哲思,種下了當代正念的種子,一如卡巴金自己形容,正念就像一場「科學與藝術的相遇」。 1965年,卡巴金還是個學生,彼時反戰氛圍瀰漫,他在學校聽了凱普樓禪師(Philip Kapleau)演講,談禪宗的3大支柱。那是改變一生的聆講經驗,撬開他思想的大門,「我當時想,這就是我一輩子都在尋找的東西!」 自那時起,他一直維持靜心冥想的習慣,60年來未曾間斷。正如所有青年,卡巴金在麻省理工攻讀至分子生物學博士,卻對自身使命心存徬徨,「我知道自己不想再繼續研究分子生物學,可是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花了快10年思考自己的使命。」 1979年一次冥想靜心時,他靈光乍現,有個聲音在腦中輕喚:「把你所知、關於正念的一切,帶入主流的醫療和健康體系裡。有很多人正因疼痛和慢性疾病所苦,他們莫不盼望著自己被醫治。」 8成疼痛患者無法靠醫療改善 減壓門診不分科別通收 說做就做,卡巴金從自己服務的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開始,到處蒐集那些令醫師、患者自己都感到「無能為力」的病人。「我們觀察到,有些人接受了3次、4次、甚至5次的脊椎手術,身體的疼痛卻不減反增。我很好奇,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卡巴金諮詢了10~20位醫師,詢問他們,大概有多少比率的病人可以透過治療,來讓病況獲得改善?當時醫師們給出的答案,是15~20%。 「我聽到的時候,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他震驚不已:「天哪!那其他80%的人怎麼辦?」醫師們告訴卡巴金,這些患者要不是靠自己痊癒,就是永遠得不到任何改善,繼續陷於痛苦中,餘生和慢性疼痛為伍。為了接住這些人,35歲這年,卡巴金在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開設「減壓門診」,並設計正念減壓的練習方法,嘗試改善患者的疼痛與壓力問題。舉凡疼痛科、心血管科、腸胃科、神經科,任何束手無策的病人,都被轉介到減壓門診。 「這跟主流醫學的做法大相逕庭,有人覺得我們真是瘋了,」卡巴金笑道:「傳統醫學傾向把人分科分類,做明確的診斷和治療,但我們卻把他們統統聚在一起,大家都來做正念練習。」 患者學會與疼痛共存 打開正念減壓推廣之路 這些患者的病痛各異,有些人躺在擔架上被送來,有些人拄著枴杖走來,但大家再如何不同,「每個人都有身體,都有一顆心,都會呼吸,也都有心智。」這讓他們得以從事正念練習,正念減壓每堂課約30人左右,在數個星期之內接受訓練,學會正念冥想方法,也跟彼此分享自己遇到的疼痛難題。 幾次課程過去,卡巴金發現,無論最原始的診斷是什麼,幾乎所有病患都從正念中獲益。患者們告訴卡巴金和門診同仁,自己正慢慢學會如何與疼痛共存,有些人的疼痛甚至真的在消失。「大約80%的人有所改善,不論他們的疼痛起於什麼疾病。親眼看到這件事時,我相當震撼,」卡巴金說。 其他20%的患者,對正念冥想沒有太大的正向反應,但即使如此,卡巴金觀察到,他們依然繼續回來上課,上完8週之後、又再上一輪8週。「我問他們,為什麼還要回來呢?他們說自己也不知道,但就是很喜歡待在這裡的感覺。」因為患者在課程中並不只做個人練習,也會分享苦痛經驗,相互同理、擁抱彼此脆弱的一面,「他們在這裡感受到接納與包容。」 這對卡巴金來說已經足夠,更加堅定推行正念減壓的念頭。他培訓了更多正念減壓的專業教師,門診雇用的人愈來愈多,團隊逐漸擴大。減壓門診的成效引發其他醫療院所的興趣,也著手複製門診模式。如今,全美國有超過250家醫院、大學和醫療診所提供正念減壓課程,全球也有數百間醫療院所仿效。 不僅四處鼓勵醫院開設減壓門診,卡巴金也著手累積學術文獻,把減壓門診的經驗透過一篇篇實證論文,納入醫療體系中。作為一位長年的科學研究人員,他很清楚,如果想讓正念能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激發更多專業投入和深耕,科學化的研究積累至關重要。 達賴讚譽正念在醫界開枝散葉 腦部造影證實「減痛」效果 卡巴金積極產出正念減壓的臨床學術論文,如今,正念減壓的文獻數量每年幾乎呈直線增長。根據《正念(Mindfulness)》期刊統計,1966年,針對正念的研究僅有1篇,到了2020年,已有多達2,800餘篇正念相關的研究。 學界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研究正念,觸及領域涵蓋神經科學、精神醫學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疼痛研究。同時,正念練習也不再只以疼痛門診之姿,而是漸漸以精神治療、大眾化課程的角色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就連知名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尊者,也認可卡巴金將正念帶入醫學的做法。 1979年減壓門診問世時,醫界還沒有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技術,更無法從大腦掃描觀察到腦部的疼痛反應,如今這些事都已能辦到。新式科學技術在在證明,受過正念訓練的人,對疼痛的反應與一般人大不相同,可以承受較高的疼痛刺激,腦中卻不會起過於劇烈的反應。 覺知「痛」與「苦」 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在門診經驗中,卡巴金發現,那些在疼痛深淵裡無盡迴旋的人,有許多一心只想把疼痛從大腦中切除,「但事實上,大腦沒有所謂疼痛中心,也沒有什麼事物能神奇地切除你的疼痛。如果我們能辦到,早就做了。」 面對無以治癒的疼痛,我們常以「痛苦」稱呼那無能為力的感受,然而,「痛」與「苦」,其實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卡巴金建議,當我們痛得苦不堪言,可以嘗試檢查一下:我們察覺疼痛的覺知本身,也會痛嗎?抑或痛的只有身體而已?「你會發現,疼痛的感官層面,與疼痛的情緒層面之間,還存在著一個空間,而那裡充滿著自由。」卡巴金解釋,疼痛所衍生的負面情緒,反而才造成更劇烈的發炎反應,使痛感加倍,「我敢打賭,你對疼痛的覺知,本身其實並不痛苦。」 比起試圖抗拒疼痛,臨床經驗上,受過正念訓練的人反其道而行,欣然接受疼痛,結果反而更有效地找到與疼痛共存的方式。「當你不去抵抗它、不去強求、不被它牽制住,你反倒更容易與它相處。」卡巴金的門診中,已有數以百計的病人透過正念練習,摸索出自己與疼痛共存的方法,過去43年的研究也印證,這件事確實辦得到。 卡巴金強調,正念並不是要取代主流醫療,反倒是一切醫療的根基,減輕治療可能帶來的壓力、放下對治療結果的執著。找到那件「你能為自己做的事」,不再只是假以外求、依賴醫療體制去獲得一個具體、明確的解方。 「了解身體,本來就是正念最首要的基礎,」卡巴金說:「畢竟到了最後,你必須帶著自己的生活態度、對身體的感知,在這副軀體中過完一生。」 40年前研究首揭 正念練習後,慢性疼痛 程度砍半 早在40年前,喬.卡巴金就透過臨床研究證實正念的效果。 1982年,卡巴金主筆的針對正念減壓的臨床研究中,受試者包括50多位減壓門診的慢性疼痛病人,他們在經過正念訓練後,患者自評的「疼痛指數(Pain Report Index,PRI)」從平均17.5分下降到7.9分,疼痛程度減少高達51%,且不分慢性疼痛種類,所有慢性疼痛患者的不適都獲得緩解。 在1985年另一則研究當中,則針對臨床上診斷有疼痛問題、且長達6個月以上的患者,比較他們做正念練習前後的疼痛程度。在各種疼痛評估指標中,實施正念練習後,疼痛的程度下降了29~58%不等,其中58%的數字與前述研究相同,都是常見的PRI指數。這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問題相當多樣,包括:偏頭痛、下背痛、四肢痛、多部位慢性疼痛、胸痛、周邊神經病變等。 正念減痛…
You're reading a preview of
Common Health Magazine 康健 (Digital) - 1 Issue, No.296_Jul-23

DiscountMags is a licensed distributor (not a publisher) of the above content and Publication through Zinio LLC. Accordingly, we have no editorial control over the Publications. Any opinions, advice, statements, services, offers or other information or content expressed or made available by third parties, including those made in Publications offered on our website, are those of the respective author(s) or publisher(s) and not of DiscountMags. DiscountMags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truthfulness, or usefulness of all or any portion of any publication or any services or offers made by third parties, nor will we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caused by your reliance on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any Publication, or your use of services offered, or your acceptance of any offers made through the Service or the Publications. For content removal requests, please contact Zinio.

© 1999 – 2024 DiscountMags.com All rights reserved.